查看原文
其他

2019国民音乐教育大会 开幕论坛内容回顾

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乐动北京 Author 乐动菌

5月25日,北京国际音乐生活展暨国民音乐教育大会的开幕论坛上,来自国内外音乐教育及相关领域的十四位顶尖专家学者,围绕“快乐学习”的主题,展开主题发言和高峰论坛。


嘉宾们各抒己见,娓娓道来,现场互动不断,多元思维碰撞。


主题发言


Betty Heywood

研究实证揭示——乐器在儿童启蒙教育中扮演的重要作用

作为美国国际音乐制品协会(NAMM)国际事务总监,石碧天女士从2006在中国举办的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谈起,呼吁大家支持音乐相关的科学研究、慈善捐赠、公共服务项目等。


这不仅建立在NAMM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绩的“音乐未来”、“音乐教育日”等项目的经验,更源于重要科研成果所证实的“音乐发展对于儿童有益,对社会有益”这一观点。


实例一:从小接受演唱教育的婴儿,未来的社会认知和社交能力的发展更好。


实例二:音乐的训练能够提升儿童神经系统的处理能力,表现在对声音的理解能力、演说能力、识字能力等方面,即使是从高中时开始音乐训练也能产生重要影响。


实例三:对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而言,经过音乐教育后,他们的患病几率大大下降,并在记忆力、阅读写作、自信程度、抵抗孤独感的能力、学习新事物的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。其中一个项目来自“莫纳什大学与唐山老年大学共同开展的唱歌课程”。


周海宏 

走向美与爱的音乐教育 

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,怀着对音乐教育“爱与美”的理想,从教育心理学,谈起“快乐教育与高压政策谁离成功更近”。


世界上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,只有让孩子不爱学习的家长和老师。学习和快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心理元素,学习是行为,快乐是情绪反馈,任何行为都可能是快乐或痛苦的,而快乐是人需要的满足。


周教授站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另一个角度,提出需求并非逐层满足,而是在不同的情景下需要的强度不同,导致了行为的差异,这些基本需要包括:审美需要;成就感需要;亲和需要;优胜需要;生存需要;自由需要。


同时周教授举了许多身边浅显易懂的例子,说明孩子可以在家长和老师的激励、引导、爱心中,感受学习音乐的快乐。


这就对家长和老师提出了要求:

严格而温和,帮助孩子掌握规则,同时给他们自由的空间、轻松的心情,用表扬和指引给予孩子前进的动力。


最后,周教授提出结论:“快乐教育不是只快乐不教育,而是让教育过程本身充满了快乐,学习不等于不快乐,快乐不等于不学习”。快乐不一定会成功,但快乐会提高人的动机水平。音乐教育,乃至所有教育,仍要遵循“人性法则”,才能使人在幸福中走向成功。


Linda Thornton

在成长中变强大:写给勇往直前的音乐教师们 

琳达教授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从事音乐教育研究工作,同时也是美国国家音乐教师协会主席。她的演讲始于梵高的《星空》画作,意在帮助大家理解艺术形式所传递的信息是不断变化、且与个人经历感受息息相关的,这同样适用于音乐。


琳达将教学视为一种艺术形式。艺术(如音乐)有时候是意外发生的,教学的艺术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,这就使得音乐教育更是一个不断对意外情况发生反应,因而在不断积累经验中备课的过程。


音乐教师具有多重身份,是乐器的优秀演奏者,也是传授者。面对不同的学生,角色还会发生变化,但最重要的是为学生树立榜样,并将做人和做老师紧密结合,不断学习发展。


关于老师如何自我发展,琳达教授提出如下几点建议:

提升专业技能,发展健全人格

合作:与学生做朋友,与教师互相批判借鉴

指导:做别人的导师,接受别人的指导

反思和自我评估

针对第四点,尤其强调目标制定,需明确难度、量化特定结果,从而实现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。


当老师始终保持对解决问题、实现目标的好奇心,这种反思性教学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案,教学过程将变得十分高效,越来越令人享受,在帮助学生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帮助自我发展。


杨燕迪  

关注中国、关注当下:音乐教育中应包纳更多中国现当代音乐的内容

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杨燕迪,首先梳理了四十年来中国音乐获得的可喜成绩,并提出音乐家知晓度较低的问题,其原因包括:

音乐语言高度的分化

可听性下降,理论家批评家介入不够

进入教学体系不够


鉴于这一现状,提出“中国音乐的经典化建构”的命题,意在构建音乐领域的保留曲目体系。


现场杨教授举出许多实例,带大家欣赏了一系列经典作品:从四十年代至今有250余部交响曲,其中的代表作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,如朱践耳的第十交响曲、叶小钢的《地平线》、鲍元恺的新民族主义、刘湲的《交响狂想诗——为阿佤山的记忆》、陈其钢的《江城子》等,中央音乐学院郭文景老师的《骆驼祥子》可说是最好的中国歌剧之一。


杨教授称,近年来情况有可喜的转变,随着国家文化战略的调整,大幅度地推广提倡中国音乐、中国文化,相信音乐界将会有长足的发展。


于海 

全国中小学器乐社团的现状及建议 

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、中国音协管乐学会主席于海,刚刚结束在第六届中小学艺术展演中的评委工作,观看了547所全国中小学的近万名的学生的演出。


于主席首先强调学习艺术的目的——“教育部倡导的学习艺术教育的观念体现于,以美育人,以美化人,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”。2006年时任教育部长曾说“器乐团是衡量一个学校艺术水平的标准”,因此在历年展演中,乐团是选拔重点。


目前全国范围内管乐团大约有一万支,北上广的行进管乐团尤其发展角较快。北京市大中小学的管乐团、民乐团、管弦乐团数量分别为730支、80支、29支左右。


目前器乐社团发展有以下特点:

器乐的社团参与的面比较宽

乐团的水平明显提高,演奏的水平差距缩小

老师的队伍水平加强,指挥水平提高

配制齐全,更加规范


以及两点问题:一是器乐作品的中国化不够,二是学生未能在台上表现出“快乐”。


梁宝华

成功和快乐地学习音乐:学习动机、自我调整、后续认知、建构主义

来自香港教育大学的梁宝华教授,首先将音乐学习分为两类:一是学校音乐教育,重在普及;二是器乐学习,因人而异。在这两种情况下,要实现“成功和快乐的学习”,首先都需要考虑如何提升学生动机的问题。


人的动机可以分为三种——自我向往:行动之前是否有信心做好;内在价值:是否对这件事感兴趣;成就价值:行动后获得的满足感。研究指出,内在价值是最有影响力的动机。提升内在动机的方法有:聚焦学习的趣味,寻找学习的价值,尝试帮助别人,完成可以达成的目标。


在学习的过程中,还有以下几个理论值得关注。


自我调整:学生自己透过观察比较同学和自己的演奏,客观分析自己和同学之间的优劣,对自己作出改善。学习者是掌控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,老师其实是在旁边的一个帮助的人。而家长,则要让孩子明白,每个人都有自主权去对外在的世界发生的事情作出反应,让他有信心去面对外在负面的评语,从比较理性的角度思考。


后续认知:对自我认知的监控,好像我有另外一个我,跑到我后面看的我自己。


建构主义:学生不光从老师、家长学习,还通过一个个群体活动,学生模仿探索,同伴协作之下,完成解难的过程。对老师来说,就要结合聆听表演创作等等活动,全面地让学生理解音乐,多与学生一起探索音乐。


总结来说,激发内在动机自主学习,不断调整、自我监控和协作,当成果是有效的、有趣味的,便会进一步激发动机形成良性循环。


Ruth Currie 

探索英国社区音乐的目标

Currie女士来自英国约克圣约翰大学,带来英国的音乐教育理念。


社区音乐通常是一种跨学科的行为,社区音乐者往往会与一些志愿者机构、法定机构、文化机构共同合作,一起在更多的环境当中提供音乐服务,以一种非正式的教学方法、提供一些特定的框架,来帮助更多人表达他们的音乐观点。希望通过由社区引领的这些活动,来支持更多的个体来获得平等公正,更多更加有温度的音乐活动。


实例一:合唱训练,让当地人更加自信地和家人朋友一起合唱,为当地的慈善筹集资金。


实例二:和国家健康服务一起进行,解决疾病和残疾的问题,在社区当中帮助病人建立起更多的联系。


实例三:在英国儿童贫困最高水平的地方,与三个伦敦室内小学进行合作,帮助前者建立了自己的学校乐团。


实例四:约克圣约翰监狱合作伙伴项目,进行了歌唱和写歌的工作坊,给予受创伤的女性,与他人平等的机会表达自己,创造出社区意识以及安全的空间,并且希望可以通过互信以及在共同创作过程当中的协商,达到比较好的工作关系。


冯双白 

“快乐成长”在儿童舞蹈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

中国舞蹈家协会冯双白主席,对中国舞蹈的发展做了历史回顾,并展望少儿歌舞剧的未来发展。


中国现当代意义上的舞蹈,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初期,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是李景辉先生,其儿童歌舞的特点是:国学为上、童真童趣、歌舞并重、重视故事性。


到新中国成立后,受前苏联影响建立少年宫机制,特点为:行政体制财力做支撑;艺术门类区别明显;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最高目标。


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舞蹈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,主要是体现在:从专业选拔苗子到接纳全社会成员;从强调少儿作品单一的思想转变到人才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变化;从技艺培养到快乐成长;从单一的舞蹈到各种舞蹈艺术竞相绽放


中国舞蹈家协会是九十年代成立的少儿舞蹈委员会发展而来,主要涉及创作、理论研讨、培训、考级、全国展演,其中重要的品牌包括新农村少儿舞蹈品类、荷花少年等,对农村偏远地区的舞蹈教育做出贡献。


通过《尕尕乐》、《我是广东人》等作品赏析,冯主席总结当今儿童舞蹈的特点为:国学复兴、科学理性、线上线下互动,儿童歌舞剧有故事有内容,更符合当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。


高峰论坛


音乐教育的快乐学习与未来学习

主持人:吴斌

论坛嘉宾:谢嘉幸、郑莉、刘沛、张涌、孔聪


吴斌:原来我们的主题是快乐音乐,但是因为有了张院长,还有我们谢教授,我们增加了一个未来学习,就是未来科技的发展对未来音乐教育可以做哪些贡献,我们今天先一起谈一谈。


刘沛:我从心理学的角度说。首先回顾一下中国人的性格,是不畏艰险,不怕吃苦;再就是古话说“寓教于乐”,这个乐在汉语是两个含义,一个是快乐,一个是音乐,这两件事情可以放在一块;加上最近几十年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,让我们有很多关于学习的答案,一个肯定的科学根据是:快乐的学习使我们的学习记忆时间的更长、体验更好、获得更多。海宏老师在这方面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现实的批判。


吴斌:关于苦和乐一直是教育争论的点。我们接下来请孔聪老师,中央音乐学院继续学院的院长,中央音乐学院的展台都是AR、5G,到底跟哪些有关联,或者是取得哪些实效。请孔聪老师给我们介绍。


孔聪:中国的远程互动已经持续了很多年,但是效果可能有一点不尽人意,我觉得可能跟网络有关系。5G时代到来了,1.0版本已经开始行动,我们这一次继续教育学院参会的主题是智慧教育,这个其中一项是5G+4K远程互动教学。这项工作张涌院长调动全国很多资源,今天展厅内的,朋友们可能去体验了,你会发现5G非常的快,影像画面非常的好。


除了5G以外,我们用了VR/AR技术做古琴课,可以把每一个部位点开看到是乐器的电波,把小提琴每一个指法全部可以拆,拆完以后还可以集中到一起。这是从方法上改进,提高孩子们的兴趣,培养热爱音乐的人才。


另外小的部分我做了一个微课,大家也可以体验一下。我用了1分45秒讲了6个点。一般人们会想人工智能能解决什么?带来的学习的效果、效率最重要,这就是人工智能,为什么大家去推崇他?我希望通过我们的这种尝试,也让更多的人大家去尝试新的教学法。


吴斌:孔聪院长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未来音乐学习的形态。下面请张涌院长就艺术的概念和科技的科普工作普及知识。


张涌:非常高兴来参加这个活动,我也没有想到会来参加音乐的展会,传统的应该是参加通信的IT的行业活动。这也代表着5G一定是跟每个行业结合的,他的价值不在于5G本身,而在于和行业结合以后的魅力。音乐教育作为一个很细分的门类,应该自古到今2000年手把手老师带徒弟的方法,这种教育的模式,让音乐教育的普及就带来很大的问题,教育的效率就很难提高。


5G带来了什么?5G是音乐教育可以跨越时空,因为5G有高带宽的实验的效果,我们目前已经做到20毫秒。刚才孔聪院长也描绘了未来基于5G和5G加上其他的现代的IT和技术,包括AR、VR人工智能等等这些和最新的技术结合,最终将使音乐教育得到一个全新的提升,特别是在普及性和大众的教育方面。我们认为会带来一个革命,使音乐教育不再是阳春白雪,他可以走进千家万户,走进农村,走进社区,走进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,我指的非专业学校,使音乐的熏陶遍及每一个学生孩子,这是5G对我们的音乐可能会带来最大的改变。谢谢!


吴斌:现在5G和人工智能现在发展很快,比如说有没有哪一天我和谁家的小孩学小提琴,去哪一家买一个小提琴就可以回家拉了?


张涌:理论上可以,基于人工智能的视频识别技术,如果指法音准有错误的话,不用通过老师就可以指导。音乐是机器人最难处理的,艺术的教育是离不开老师的,未来的机器是老师一个很好的辅助,基本的教育功能和基本的问题不用老师再来手把手的教,可以大大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,减轻老师的教学压力,但是最终的艺术教育仍然是需要人的,机器可以做基础的培训,但是机器不可能培养出一个音乐家。


现在说的云教育概念,未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可能老师不会到家里来,会有一套专业的VR影像设备放在家里,学生在弹琴的时候,通过AR、VR的采集,老师可以在远程看到很精准的动作和听到很精准的音乐传输,基于这个远程的信号,老师可以给学生做出一些辅导,指出他们的缺点,然后相当于手把手去教他,怎么去做进一步的提升。


吴斌:谢谢,人工智能艺术教育是人工智能和人结合着来做,所以老师可以放心了。张涌院长也介绍了远程教育,我们谢嘉幸老师在承担一个大课题叫Mooc,这个Mooc开发的很多的资源,这是教育部的项目,对高校和教师的培训起到很好的作用。我们也请谢老师说说。


谢嘉幸:吴老师让我说说Mooc,现在我们正在开始第二代的Mooc,前年从整个互联网+的制作,也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。我这个话题后面有专场题目叫做“如何从好看到好用”,第二代音乐Mooc已经揭秘,如何让这个课程更好的来使用,一看就可以了解是什么意思。


再谈谈今天听课的体会,周海宏讲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,Linda Thornton教授是做专业的音乐教育,Betty Heywood是作艺术,梁宝华老师的对象是学校的课堂学生,我有四个概念:

第一,动机;第二,动身,讲得高级就是身体美学,实际上音乐是人的内在节律的一个外化形式; 第三,动情,在这个音乐课上获得一种表达的能力;第四,动耳,通过聆听音乐内在形成一种音乐审美,听了高兴,想表达出来。我觉得这是快乐学习非常重要的东西。



吴斌:谢谢谢老师!我们很聆听这个聆听的观点,音乐是拿来听的,音乐首先发展听觉,音乐是时间,音乐也是听力,音乐对人的产生作用,包括我们研究的多大的效用,都是通过音乐来作出反映。刚才讲的很多理论问题,我们郑莉老师是最擅长教学法实践。快不快乐学习,有趣味的学习,有合作的学习,包括谢嘉幸老师讲的四个动的学习,都是对音乐的技法。下面请郑莉老师讲讲。



郑莉:今天的教育大会真的有教育大会的特质,今天我在会场听到我们的大会是挑战性,我坐在他(吴斌)旁边又说你讲一点实操性,把我们的认知落在课堂学习上。


整个的会议下来,接着谢老师的说,谢老师也给我一个任务做Mooc的小片段,这里面是什么?其实我们在谢老师的Mooc群中主要是做的音乐学习,快乐教育跟孩子们,不要谈别的。


首先我们要解决今天的认识问题,认识到教师身体,今天坐下来的,不论是小学的教师,还是大学的老师,我们都是做教师工作。老师的教学学习,他才真正体现我们的教育本质,突出这方面的才能。


简单一点,我提一点操作的方式。我们其实就是体现课堂的时候,我们就是坐在这儿上课,今天冯主席在这儿,在舞蹈上给我们非常有视觉震撼,国务院的要求是音乐、舞蹈、美术进校园,我们音乐老师怎么做?我们刚才讲那么多的聆听,聆听怎么办?我们放在音乐教学上也探索,探索什么?我们听5G的时候我们身体怎么做?我举一个例子,四小天鹅,这个是欢快、活泼、干脆、利落,我们看到这个就想足尖立起来,我们还想让学生参与。


现在我们把手臂立起来,吴老师说他给我们唱,怎么做,我们就这个动作。预备来一小段:

      (表演环节)像吸腿一样的动作。

如果是《梁祝》怎么做?下面走着的那个音,坐着的音,我们老师都非常有律动感,你就可以在这里面带动起来,课桌行间就可以做。

     (重复几个不同节奏曲调,对应身体动作,与观众互动)

这里可以做节奏,随时都可以用音高,这是快乐、成就、真实的、鲜活的快乐游戏的音乐课堂教学,是不是完成了?


吴斌:我刚才讲的动身就可以获得快乐。


郑莉:今天在这么好的条件下,应该用心、用情、用智慧,这也是借时、借力,祝大家在Mooc学习上获得新的收获。谢谢!


吴斌:谢谢!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大家动一动,都不如大家做一做游戏,不要说小孩愿意做游戏,大人也愿意做游戏,这个游戏过程中体现教育的价值。刚才讲的动也是学生课堂资源,学生要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控制。我们大家讲的核心素养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和处理好自己的行为。这是在未来融入社会很重要的核心素养。刚才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掌控自己,保持距离,然后有理性的分配。其实这个过程虽然是学音乐,其实在进行教育,等孩子将来走入以后对人与人的距离,环境的改变和自己的角色在这里都有改变。刚才郑莉老师说我们动一动,我们就乐一乐。


果不其然,今天讲了这么多,让我们理解到今天快乐学习和未来学习有很多思想,也有很多精神,也有很多碰撞,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,这都没有关系。大家在实践当中逐渐去摸索。

END


扫描二维码添加音教大会小助手

进入大会群,打入音乐教育核心圈


音教大会小助手

行业动态|同行交流|购票咨询

相关阅读

首日盛况

开幕论坛思维碰撞,展示区里品牌汇聚

次日回顾

九大分会场群英荟萃,展区精彩纷呈

圆满落幕

怀揣新知识,踏上新征程



联系我们

马月旸 021-62952118
mayueyang@shanghai-intex.com


本文转载自乐动北京

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
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

 点 我 看 热 点 文 章 哦 


教育 | 听过法国孩子的音乐课,我们能学习到什么?


教育 | 德国音乐教育,放飞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


教育 l 纽约时报:早期音乐教育使人终生受益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